中国与世界银行的合作开始于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初期是作为世行面向最贫困国家的国际开发协会的受援国,1999年中国从国际开发协会“毕业”,2007年成为国际开发协会的捐款国。在2010年世行增资完成后,中国与世行合作30周年之际,中国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
随着中国的需求和发展水平的变化,世界银行在中国的业务性质也在不断演变。在早期阶段,世行帮助中国引进国际经验,设计经济改革战略,改善项目管理,解决阻碍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近年来,这一双向关系发生了变化,世行提供国际专业知识,助力中国应对面临的关键发展挑战,通过项目和计划进行改革试点。中国的发展经验也丰富了世行的全球知识宝库,提升了世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能力。
研究
开展联合研究对于深化政策对话和推进世行业务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其他中等收入国家提供了范例。世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财政部的联合旗舰研究始于10多年前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以下是近期联合研究的两个例子:
世行与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报告《创新中国: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提出解决生产率的挑战,需要促进增长新动能的三个要素,即消除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扭曲(Distortion)、加速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的扩散(Diffusion),以及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发明创造(Discovery),从而拓展中国的生产力边界。报告从7个领域提出促进“三要素”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加强竞争,为所有投资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更高效配置金融和人力资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及改进监管和治理方式以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世界银行集团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的联合研究报告《中国减贫四十年:驱动力量、借鉴意义和未来政策方向》,回顾了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报告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创造了机会,帮助中国近8亿贫困人口实现每天收入超1.9美元。报告还显示,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以及近期更大力度的针对性转移支付,在减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成功得益于有利的初始条件,也得益于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改革。尽管如此,2019年中国仍有约2.2亿人每天收入低于5.5美元。展望未来,报告指出,中国的社会政策需要进一步发展,以帮助这一群体解决脆弱性问题。
《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CCDR)是世界银行集团新的核心诊断报告,就中国如何协调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减排和气候韧性目标提出了分析和建议。报告指出,气候风险对中国的长期繁荣构成威胁。中国向碳中和与韧性发展过渡将产生转型风险,但中国具备将气候行动转化为经济机遇的有利条件。报告认为,中国可以通过更广泛的结构性和市场化改革来配合气候行动,实现气候与发展目标。报告提出了六大相互关联的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将有助于中国同时兼顾经济增长和绿色发展。
另一项聚焦中国经济去碳化和绿色发展挑战的联合旗舰研究正在准备中。
项目
世行贷款项目引进创新理念,试点创新方法,为知识交流提供了平台。目前的贷款项目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等全球公共产品。以下是近期的世行贷款项目以及取得的成果:
低碳能源转型
· 陕西能源转型与供热领域创新示范项目,2024年6月批准,支持中国陕西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供热,推动供热行业定价改革试点。该项目旨在示范扩大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包括地热、余热和电能)供热规模的创新解决方案。此外,项目将支持推进定价和计费改革,提高供热行业的财务可持续性。项目还将支持供热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具有包容性的改革试点方案设计和实施进程。
绿色农业和农村发展
· 甘肃可持续草场管理和低碳畜牧业发展项目,2024年6月批准,助力中国甘肃省提高畜牧业生产率,降低甲烷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增强气候韧性。项目将借鉴国际经验,为甘肃省畜牧生产主体引入低排放技术和实践。项目支持的加强机构建设、建立MRV(监测、报告和核验)体系、推广畜牧业价值链中的绿色产品认证等措施,将有助于中国实施和推进全球公共产品议程。
· 稻田节水灌溉与绿色低碳发展项目(湖南省),2023年5月批准,助力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湖南省推进稻田甲烷减排,完善灌溉排水服务,为具有气候韧性的水稻生产提供农业支持措施。该项目将通过建立可持续的水稻生产模式,为全球公共产品做贡献,尤其是在减缓气候变化,为中国和全球其他水稻种植国家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知识和经验等方面。
· 绿色农业和乡村振兴项目(湖北省和湖南省),2023年4月批准,助力中国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和湖南省绿色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中国推进全球公共产品议程。该项目将有助于减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汇,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强化地方政府将环境保护和脱碳目标纳入政府乡村振兴规划和投资项目的机构能力建设。
· 绿色农业和乡村振兴项目(一期),2022年3月批准,助力中国西南地区绿色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中国政府的国家乡村振兴规划。项目活动包括机构能力建设;培训和农业推广服务;有利于推广气候智能型和绿色农业技术与实践的财务激励措施;以及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服务投资。该项目还包括环境结果监测、评价与核验方面的投资,并将支持基于规划的预算编制,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将资金使用与结果相关联。
交通低碳转型
· 湖北宜昌城市交通低碳转型项目,2024年5月批准,助力湖北省宜昌市构建更加清洁环保的城市交通体系,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该项目将支持宜昌市实施更清洁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淘汰高排放的老旧货车和公交车。项目将支持紧凑型和高密度的城市发展,优先倡导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改善停车管理。该项目还将协助宜昌市开展交通部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助力宜昌市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并通过碳减排提供全球公共产品。
水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
·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和绿色发展示范项目,2023年3月批准,助力位于中国长江流域的湖北省加强生态保护,减少水污染。这笔贷款将有助于加强生态系统管理,减少塑料垃圾和畜禽粪污带来的水体污染,提高污水服务水平。该项目侧重于改善长江流域协调机制,加强数据收集和共享,优化水资源管理规划和配置。省级项目活动将聚焦加强政策和机制应对措施;在子流域层面,项目将在清江和洪湖流域推进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和实施。
· 长江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2021年12月批准,助力中国长江流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污染。该项目将为促进流域各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统筹协调提供支持,包括加强数据收集和共享,优化水资源管理和配置。地方层面的项目活动将通过建立农用薄膜收集激励机制实现塑料污染减量,完善乡镇级污水治理和收集系统,通过加强牲畜粪便管理降低农业污染。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示范项目二期(甘肃省和山东省),2024年3月批准,助力中国加强黄河流域土地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修复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该项目将推行可持续的土地与水资源管理实践,应对水土流失、水污染和森林火灾风险,改善水土保持。项目还将帮助政府部门提升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能力。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示范项目,2022年3月批准,旨在帮助中国应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退化。该项目将支持中国政府颁布的黄河流域规划,并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国家规划核心目标作贡献。省级层面的项目活动将支持黄河中游地区开展生态保护、用水效率提升和水污染治理工作,这些地区面临较为突出的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塑料垃圾减量
· 城乡塑料垃圾减量项目,2023年3月批准,旨在帮助中国陕西省减少农村生活垃圾和农用塑料薄膜造成的塑料污染,加强塑料垃圾治理,并为国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该项目将支持中国改善塑料垃圾治理,减少塑料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省级法规和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垃圾治理模式。项目所取得的经验有望得到复制推广,为其他省份的农村地区垃圾管理改革与实践以及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借鉴。
· 中国塑料垃圾减量项目,2021年6月批准,助力中国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加强塑料垃圾治理,减少生活垃圾造成的塑料污染。在国家层面,项目将协助研究政策与实施机制,减少塑料污染,加强循环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废物产生量最小化和预防。在地方层面,项目将支持提升城市垃圾管理系统的功能,示范城乡垃圾管理和塑料污染防治的综合治理方式,开展加强垃圾分类和提升循环利用率的试点。
最近更新: 2024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