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通过致力于增强人们对贫困的认知,在严格的监测评价制度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工作,中国于1981年至2004年间成功地使6亿多人脱贫。长期以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中国一道,采用渐进方式开展扶贫工作,并以农村和少数民族人口为扶贫重点。
挑战
过去二十五年来,经济和城市化迅速发展以及包括向全球贸易和投资开放市场的若干项改革,对中国扶贫事业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总体贫困率下降的同时,差距也拉大了,目前剩余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
为明确并惠及尚未充分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受益的贫困人口,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规划。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中国扶贫规划的实施主要依靠一年期单个部门项目,但它们并不能解决最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此外,用以评估贫困人口分布的统计制度还存在局限。
中国政府谋求通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对新的扶贫措施进行探索,包括增强对剩余贫困人口的针对性。中国政府也希望及时得到更准确的信息,以便弄清不断变化的贫困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制约那些未能从中国繁荣发展受益的贫困人口实现发展的因素。
措施
世行与中国政府在扶贫领域伙伴合作的内容包括:(1)世行贷款和技术援助资助的试点项目;(2)成果评价及将评价结果纳入政策制定过程。
1992年,世行和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编制了一份重点研究报告,旨在(1)介绍加强贫困监测的新方法;(2)介绍多部门且侧重增强劳动力流动性的扶贫模式;(3)将贫困评估和示范项目的成果转化为政策方案;(4)制定一项长期减排策略。
随后实施的两个试点项目——西南扶贫项目和秦巴山区扶贫项目,将新的贫困监测系统引入中国。目前,该系统已在中央一级得到采用,并推广至全国592个贫困县。
试点项目提供了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加强了卫生和教育服务,改善了安全饮水服务、农村公路以及其它基本基础设施,借助土地改造和基于高附加值农作物和牲畜产品生产的多种经营,提高了粮食安全水平。
世行2001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建议,采用更有效的参与式方法,使各项目更直接地针对剩余贫困人口,尤其是偏远少数民族社区的贫困人口和残疾人。
2005-2010年有世行和英国国际发展部共同资助实施的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强调了社区主导型发展模式。该模式要求成立村委会,负责项目审批和评价工作;同时也为社区管理资金创造了条件。
成果
世行与中国开展的伙伴合作作出了如下贡献:
增强了对中国农村贫困分布情况、性质及成因的了解,提高了贫困监测能力。西南扶贫项目下开展的贫困监测工作推动中国建立了全国贫困监测系统。1997年以来,中国开展了一项覆盖所有国家级贫困县的全国贫困调查。目前,中国已具备了很强的贫困评估和测绘能力。
为公共政策制定工作提供了依据。随着两个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中国政府在其扶贫项目中采用了多部门方式,同时也纳入了劳动力流动和社区参与子项目。中国政府也正式从县级扶贫转向整村推进式扶贫,在此过程中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
截至目前,世行资助实施的四个主要扶贫项目(包括甘肃和内蒙古扶贫项目)惠及了近800万贫困人口。以人均生活费1.25美元国际贫困线衡量,中国贫困率从1981年的85%降至2004年的27%,脱贫人口略高于6亿。
今后工作
目前,中国政府和世行正在准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该项目将让社区自行选择并实施相关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向最贫困社区提供扶贫援助的新方法进行试点。项目由全球环境基金共同资助,也将应对潜在气候变化风险和土地退化问题。
合作伙伴
中国政府合作伙伴包括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和地方政府,国际合作伙伴包括英国国际发展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福特基金会、援助赤贫者协商小组、残疾人国际、加拿大国际开发署, 全球环境基金、凯尔澳大利亚以及中国扶贫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