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埃塞俄比亚贸易和工业部部长塔德斯·海尔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 “中非共享发展经验高级研讨会——经济特区及基础设施发展”,并在会后和其他与会者一起到江苏省考察工业园区、食品加工企业、农业灌溉、农村沼气项目等。
如今,他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完成了在埃塞俄比亚建立经济特区的设计和法律框架。“我们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中国的经验,”他说。
海尔的中国之行是近年来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非洲有关国家共同开展的“南南交流”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旨在促进中非交流合作,分享发展进程中的成功经验,探讨共同面临的挑战。
2008年以来,该项目举办了四期中非经验分享高级研讨会及五期专题研讨会,内容涉及经济特区、农业和减贫、卫生、职业教育培训、小流域和土地治理,有41个非洲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技术专家参加,共计200多人。
中国30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使6亿多人口脱贫——这一显著成就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非洲各国有着很实际的借鉴意义,尤其在全世界正密切关注着继 “中国龙”、“印度虎”之后“非洲狮”的崛起之际。
同时,中非之间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也为这种经验分享铺平了道路。中非贸易额近年来突飞猛进,在1999年仅为20亿美元,到2011年已飙升到1600亿美元。
世行行长佐利克说:“中非合作由来已久,并不新鲜,但中非合作今天所达到的高度和具有的意义却是全新的。南南贸易、投资和知识经验交流将成为后危机时代重要的增长来源。”
启发思考
这一“南南交流”项目的重点放在那些对非洲最直接相关、最能启发参与者思考的中国经验上。
例如,在广西、江西两省进行的实地考察活动,让来自东南部非洲18个国家的32位非洲政府决策者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尤其是中国如何通过修路、通电和普及通信技术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计。
来自乌干达的农业经济学家凯泽尔·波拉斯说,“我亲眼所见政府为农民提供了哪些帮助:修路可以使农产品更快地送达市场,通电后农民可以听广播看电视,了解市场行情,这会带来很大变化。”
另一位参加考察的官员是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驻赞比亚的顾问安德鲁·那贡,他说,在江西省乐平市参观的一个蔬菜大棚使他深入了解到当地政府是怎样投资帮助民营企业发展的。他说:“政府提供了最初的基础设施,但经营管理全靠村民自己,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需要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