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而言,今年4月27日尼泊尔发生的7.8级地震出乎意料。不过,对于发展机构和人道主义机构的灾害风险管理人员而言,本次地震的发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从许多方面来说,如您留意尼泊尔的地震“窗口”,便会发现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一历经数亿年形成的山脉,也会发现该山脉绵延地带不是会发生地震。
根据这一认知,全球减灾与灾后恢复基金和世界银行于2012年开展了一项规模较小但很关键的技术援助活动,即针对加德满都谷地开展绘图工作,记录医疗和教育设施的分布地点。在总结以往灾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该基金和世行工作人员认识到,含有基础数据和其它地点相关信息的地图对开展灾害准备、灾后恢复和重建活动至关重要。
2010年海地地震之后,出现了制作地图数据的一种新方法。当时,全球数字志愿者队伍(“大众)”大幅完善了太子港及其附近地区开放街道地图(OSM)中记录的基本数据。绘图工作在海地地震后立即启动。鉴于其免费和公开获取性质,绘制的地图在整个灾害应对过程中随时更新,这很快使得开放街道地图成为灾害应对人员可以选用的一件工具。
据专家测算,如采用传统方法,此类数据的制作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和数万美元资金。在认识到大众的这一新力量之后,世行、全球减灾与灾后恢复基金以及其它合作伙伴对有关人员在灾害发生前针对高风险地区的绘图工作提供了支持。由于世界各国城市易发自然灾害,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拉维、孟加拉国等国城市,因此其成为绘图重点。
尼泊尔有可能发生大地震,这催生了开放城市项目(全球减灾与灾后恢复基金《公开灾害韧性数据倡议》 (OpenDRI)下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于2012年开始绘制路网、学校以及医疗设施的分布图。绘图工作旨在促进灾害准备工作,降低灾害风险。绘图人员也认识到,在不可避免的地震发生情况下,任何数据都会发挥很大作用。华盛顿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与美国国际开发署和美国国务院合作,为其它国家的绘图工作提供了远程支持,他们开始绘制逾13万幢建筑的地图并将相关信息数字化。
远程绘图工作与大量实地核验工作结合开展。在加德满都,开放城市项目针对居民开展了宣传工作,使其了解该市的地震风险——随着更多建筑被纳入地图,这一风险变得相当明显。
在该项目实施的两年间,加德满都1500多名人员接受了关于绘制开放街道地图的培训,其中很多人加入了当时新建的加德满都 生活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成归功于开放城市项目。目前,该实验室继续利用当地知识,开发公开数据,推广民用技术。
该实验室的创办人兼执行主任Nama Budhathoki表示,“开放城市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机会,为在尼泊尔推进开放街道地图绘制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来学习相关技术和数据,并将它们能够为人们所用。技术只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并用于解决日常问题,才能发挥作用。”
在今年4月地震的阴霾除去之前,人道主义援助工作就已经在开展。得益于开放城市项目和加德满都生活实验室开展的工作,加德满都受灾市区地图和最新的教育机构和医疗设施数据库首次被公开并可从网上下载。
开放街道地图项目的绘图人员也使用了加德满都的现有地图数据,这使得他们能够把工作重点集中在尚未绘制地图的农村受灾社区。加德满都生活实验室在加德满都的一座临时建筑中领导开展了大量绘图工作。7000多名国际志愿者协调开展的工作取得了成效,这明确表明开放城市项目下开展的能力建设取得了成功。
在开放城市项目实施完工后,加德满都生活实验室继续开展绘图工作。在震灾应对和灾后恢复期间,城市和农村地图被尼泊尔政府和国际组织广泛使用。
在尼泊尔地震后的半年内,3300多个用户通过全球减灾与灾后恢复基金平台获得了尼泊尔开放街道地图数据。该平台把地图数据转为更适合用于震灾应对和灾后恢复行动的格式。世界银行和其他发展伙伴把这些数据用于编制尼泊尔学校名录,评估各学校的受灾和损失情况。
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开展进一步工作,目的在于完成更详细的结构性和整体受灾情况评估,进而确定学校重建工作的优先次序。重建工作启动后,将对工作进度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将在开放城市网站上公布。
加德满都实施的开放城市项目表明,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获得准确、公开且便于使用的地理数据和地图至关重要。同时,该项目也显示了在灾害发生前此类数据对开展灾害应对计划和准备工作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案例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数据或技术,而在于正在开展地方可持续灾害应对能力建设的市民。
借助公开灾害韧性数据项目,全球减灾与灾后恢复基金和世界银行将继续在全世界帮助构建社区网络,使其能够制作并使用提升其自然灾害韧性所需的地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