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甘肃省政府提出希望借助世行的资金和专业力量,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由此立项。项目于2008年启动,共投资5200万美元,其中包括3800万世行贷款。
这一项目覆盖了甘肃东、中、西部的六个市,覆盖嘉峪关长城、麦积山、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马蹄寺等九个景区。项目实施了六年,全方位、多层次地为甘肃的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帮助,取得了显著成效。
嘉峪关关城建于1372年,一共包括十四座古建筑。嘉峪关管委会的副主任燕群介绍说,由于年久失修,这些建筑普遍存在木结构变形、开裂;墙砖檐瓦损坏;彩画脱落、褪色等情况。附近的烽火台“天下第一墩”身处悬崖顶部,风沙的侵蚀使得崖壁的坚固性受到威胁。经过修缮、加固,嘉峪关关城的历史原貌得以恢复,“第一墩”的隐患得以消除。
然而,这一项目在嘉峪关景区的工作内容远不止修缮和维护古建筑。项目实施前,附近长城沿线时有挖沙取土的人为破坏。现在景区的长城保护区域得以明确界定,树立了界碑、警示牌和围栏,杜绝了人为破坏。项目还扩建了景区的展厅和博物馆,改善了附近和景区的道路,新建了停车场和厕所,改善了供水、废物处理、防火安全设施。同时,项目还对景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以及当地旅游从业者进行了遗产保护和旅游经营方面的培训。
燕群说,现在景区的游客人数比几年前提高了三倍以上,游客对改善后的设施也都很满意。
这一项目在其他景区工作的方式与在嘉峪关类似,也是从遗产修缮维护、文物呈现、基础设施、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同时开展工作,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甘肃世行项目办的统计数据显示,项目景区的游客人数以年均15%至36%的幅度增加,旅游综合收入以年均10%至40%的幅度提高。游客的平均满意度也从项目初期的24%跃至结项时的81.5%。
除了游客,项目的直接受益者还有当地农村的居民。项目除了改善景区附近的公共设施,还带来了新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根据项目办的统计数据:仅在项目景区提供旅游服务的人员就由2007年的3030人增加到2014年的11531人。
家住嘉峪关玉泉镇嘉峪村的李万荣原来以种地为生。“后来由于景区的发展,发现这块能够搞一下餐饮娱乐,所以就想起搞农家乐,”他说。获知他的这一想法,村里安排他参加了世行项目支持的培训,又帮他得到一笔小额贷款。他办起了既能住宿又能吃饭的“农家乐”,旺季时每天接待四五十个游客,一年下来有一二十万元的收入。
位于麦积山景区的后川村,得益于项目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供的社区居民培训,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从2004年的两家发展到现在的70家,2011年还入围了“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的评选。
距离兰州90公里的青城地处黄河南岸,是一座拥有很多明清风格建筑和传统街道的古镇。除了古建筑,这里还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城小调”。高海燕就出生在世代传唱这种民歌的家族。她以前在外地打工,青城作为项目点开发后,高海燕回到家乡,在城隍庙为游客唱歌,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在这儿收入可以说是非常高的,” 她说。
除了为自己,她也为家乡的变化高兴。“以前这个景点可以说是啥也没有,自从开发旅游业之后,各个景点都已经设备比较齐全…作为一个青城人我是感到非常骄傲的。”
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已于2014年年底结束,回顾实施这一项目的所得,项目办主任宁晓黎说,这一项目不只弥补了甘肃在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且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文物保护技术,推动了景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培养了旅游管理人才。”
2014年,麦积山和锁阳城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宁晓黎说,世行项目的实施对这两个地方申遗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