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北京: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改革卫生服务模式,为快速老龄化、特别是罹患心脏病及其他慢病的人口提供一体化的基层卫生服务,改革公立医院使其主要侧重于疑难重症,就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其国民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
联合研究报告认为,采用“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服务”使普通患者不用住院治疗,有助于中国到2035年将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3%,每年可节省大量开支。
而如果不进一步深化改革,从2015年至2020年卫生支出就有可能每年增加8.4%,超过GDP年均6.5%的预计增长速度。
“几十年前,中国在卫生领域推行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等创新措施,向世界展示提高数亿人的健康水平和大幅延长预期寿命是可能的,”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说,“今天,中国可以再次率先推行前沿的基层卫生服务改革,实现患者优先,转变对昂贵的医院服务的依赖。我们相信,这些改革将会改善医药卫生体系,造福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全体中国人民。”
这项题为《深化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基于价值的优质服务提供体系》的研究报告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卫生改革的最全面的研究,历时两年,建立在20个背景研究、30多个案例分析、对中国21个省的实地调研以及与政策制定者、从业者、研究人员和学者专家召开一系列技术讨论会的基础之上。
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成功与挑战
报告为中国正在制定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报告提出的建议建立在中国在卫生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的基础上。在过去20年,中国对卫生基础设施的投资显著增加,到2011年95%以上的人口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中国大幅降低了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今天出生的中国婴儿预期寿命比50年前提高30岁以上。
但是,由于收入增加和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中国卫生成本持续增长。中国在过去30年帮助6亿人口脱贫和实现两位数经济增长之后,如今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和小康社会普遍出现的新挑战。
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癌症和心脏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增加,中国面临满足国民医疗卫生需求的新挑战。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有1.4亿,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至2.3亿。非传染性疾病在每年1030万死亡病例中的占比超过80%。吸烟、久坐不动等生活方式、饮酒等高风险行为,以及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也使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
这些问题对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压力。报告指出, 2005年以来,中国的卫生总费用每年以高于GDP五到十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但人民健康水平改善的步伐有所减缓。虽然近年来自付费用大幅下降,但2014年仍占卫生总支出的32%,超过高收入国家21%的平均水平。
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些挑战,2004年,李克强总理在与世界银行行长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会见中提议开展此项研究。
报告提出一系列务实而具体的改革措施,通过改善服务提供和为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创造筹资和制度环境,构建未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
报告建议的核心是采用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模式,这一新模式的基础是加强基层卫生体系,结合更先进的护理方式,特别是针对癌症和糖尿病等慢病患者。这一新模式还包括采用电子手段来确保完善的数据统计和卫生工作者之间的信息共享。
报告建议改革公立医院,使其不再成为一站式卫生服务的提供者,而是更加侧重疑难重症的治疗,将常规性服务转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另一建议说改变服务提供者的激励机制,以患者健康结果而不是提供治疗的数量或开药量作为支付的基础。
报告建议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地位,为他们提供更优厚的薪酬和更大的支持,建立一支人民信任的高素质的卫生人力队伍。
报告也支持允许合格的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机构开展公平竞争,以提供经济有效的服务。
报告建议中国以协调审慎的方式实行这些改革建议。报告认为中国需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实施这些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