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北京:前不久,中国贵州省天柱县三门塘村的刘氏宗祠保护与修复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这一项目是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的一部分。
刘氏宗祠所在的贵州省天柱县以苗族和侗族为主,这两大少数民族占天柱县人口的98%以上。坐落在清水江畔的三门塘村是该地区最古老的侗族村寨之一。
刘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刘氏先祖刘旺是跟随朱元璋南北征讨、屡建奇功的战将,明永乐八年封诰为昭勇将军,刘氏后裔修建了这座宗祠纪念昭勇将军,弘扬刘氏家风。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刘氏家族的子孙后代不断修葺,作为祭祖、议事、喜庆的的活动场所。
刘氏宗祠的建筑装饰风格为中西合璧,外形受到19世纪从东南亚传入的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柱饰和窗饰造型均为西式。大门上方雕有一只老鹰展翅欲飞,两边高耸的墙柱上对称地排列着44个神秘的拉丁字母,彩塑时钟将时间定格在早上九时零二分。内部为清朝晚期传统中式建筑,精美的灰塑、石雕、木雕和绘画,表现山水、人物、鸟兽、虫蝶、花草等,代表这个地区宗祠建筑装饰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座古老的建筑在明清两代见证了木材交易的兴盛,载满木材的商船沿清水江而下,商人们往往在三门塘村码头停泊休憩。刘氏宗祠也反映出侗族文化特点,与侗族传统习俗有着密切联系。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风雨侵蚀,刘氏宗祠日渐残损破败。气温、光照、潮湿等环境因素,造成墙皮剥落、瓦当破损、部分构件缺失、砖木石结构开裂,毁损严重。上世纪50年代后,宗祠逐渐丧失了原来的功能而改作其他用途,疏于管理和修葺,使其遭到进一步破坏。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也给这座古老建筑带来一定的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