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打破极端天气与极端贫困之间的联系

2016年11月14日



文章重点
  • 由于自然灾害会加重全世界社区的贫困程度,因此减少灾害风险和减贫紧密相连。
  • 世行一份新报告发现,极端天气对贫困的影响比之前预期的更具毁灭性,每年对消领域造成5200亿美元损失, 同时每年把2600万人推入贫困境地。
  • 有针对性的韧性建设措施可使贫困人口免遭不利天气事件影响,也可帮助国家和社区每年挽救1000亿美元经济损失。

2013年,台风海燕使菲律宾蒙受了129亿美元经济损失,毁坏了该国100多万间房屋,估计约有100万菲律宾人因此深陷贫困。

孟加拉国沿海地区遭2009年龙卷风艾拉重创后不久,其失业率和贫困率分别飙升了49%和22%。

2005年飓风斯坦过后,危地马拉面临经济困难,7.3%的受灾家庭因此被迫让子女辍学并开始工作。

灾害不论何时来袭,留下的不仅仅是破坏印迹,还会使社区进一步陷入贫困境地。

如今,每当我们听说某地发生自然灾害,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即建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蒙受的损失,往往会登上新闻头条。不过,最新研究揭示,把自然灾害的影响局限于其造成的资金损失,并不能反映影响全貌,反而会扭曲这一全貌。

之所以这样讲,原因在于一个简易价签反映的只是首先拥有某些可以损失的对象的足够富裕人口所遭受的损失,但并没有计入灾害对全世界贫困人口造成的巨大影响,而他们相对于富裕人口而言遭受的损失要大得多。

透过这一表象,世界银行与全球减灾和恢复基金共同发布的一份新报告警告说,自然灾害对终结全球贫困的阻碍要大于以往的认知。本周在第22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2)期间发布的该报告题为《坚不可摧:加强贫困人口面对自然灾害的韧性》。报告强调了出台气候智慧型政策以更好保护全世界最脆弱人群的紧迫性。


" 严重的气候冲击有可能使几十年的减贫成果毁于一旦。风暴、洪水和干旱给人类和经济带来严重后果,贫困人口往往付出的代价最大。加强抗灾韧性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也是道义上的需要 "
Image

金墉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

Image

较之富裕人口,贫困人口更有可能住在灾害频发地区的不牢固房屋中,在养殖业和农业等易遭受极端天气事件威胁的行业工作,从政府和社区收到的灾后恢复援助也更少。结果,贫困人口因风暴、洪灾、旱灾或地震受到的影响是其它人群的两倍以上。

举例说,2005年空前大洪水影响孟买后,贫困人口遭受的损失比富裕邻居大60%以上。贫困人口一旦丧失其本已很少的财产或资源,其健康就会立刻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时是不可逆的。经调查发现,在厄瓜多尔,出生前就遭受到了1997-1998年厄尔尼诺所致大洪水影响的贫困儿童出生时体重相对较轻,身高较矮,认知能力较弱。

报告提出了一个用于评估灾害相关损害的新指标,即考虑了贫困人口承受的不平等负担的指标。报告表明,自然灾害目前每年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达5200亿美元(比通常报告的损失高出了60%),并且每年致使大约2600万人陷入贫困境地。

不过,我们看到了希望。政府如制定并采取措施,更好地保护贫困人口,使其免遭自然灾害影响,就能够防止数以百万计人陷入极端贫困。

报告提出了有助于贫困人口应对不利天气事件和其它极端自然灾害影响的一揽子“韧性政策”,包括预警体系、提升银行对私服务可及性的措施、保险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如现金转移支付和公共工程计划)——它们均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冲击并从冲击中恢复过来。报告也呼吁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堤防和其它防洪设施作出关键性投资,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建筑法规。这些举措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必须要保护最贫困和最脆弱公民,而不仅仅保护拥有较高价值资产的公民。

报告评估了117个国家此类政策的预期效益。举例说,如果安哥拉政府引入可推广的社会安全网来覆盖其最贫困公民,则其每年即可获得相当于1.6亿美元的收益。从全球看,如组合实行此类政策或措施,则每年可帮助政府和社区挽救1000亿美元经济损失,使灾害对民众福祉造成的总体影响降低20%。

全球减灾和恢复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本报告主笔斯特凡·哈勒加特说:“由于气候变化,各国遭受的意外冲击日益增多。贫困人口需要获得社会和金融保护来抵御不可避免的灾害。制定有效的风险政策,我们就有机会防止千百万人陷入贫困。”

报告介绍说,为建立贫困人口的韧性而采取的举措和行动已然取得了成效。仅在上个月,得益于一项创新型保险计划的实施,海地、巴巴多斯、圣卢西亚以及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等四国就收到了一笔总额为2900万美元的赔付款,用于支持飓风马修过后的灾后恢复工作。

报告提供了一份路线图,可帮助有关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升这些国家最脆弱公民的韧性和繁荣程度。如向最脆弱人群提供应对、重建和恢复之策,则我们即可增大数以百万计人摆脱极端贫困的可能性。



多媒体
Api
Api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