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华玛雅现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6.9万多人死亡、中国多地区受灾后,她曾担任世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项目经理,她还在同年晚些时候举办的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上做过志愿者。在接受《中国日报》朱萍、赵满丰和潘宜萱的专访中,华玛雅分享了她的故事和她自30年前初次访华以来对中国发展转型的看法,摘录如下:
记者: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5周年纪念日,你说过你被中国的灾后恢复能力和韧性所感动,有没有任何人或故事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华玛雅:地震发生约一个月后,我和我们的管理团队以及中央和省政府官员一起前往地震灾区考察,我们去了擂鼓镇,擂鼓镇安置了大量来自北川(该县位于震中附近,受灾严重)和周边地区的灾民,那里有一个非常大的帐篷区,那是我永远铭记的一次访问...看到遭受地震严重影响的民众。我们和当地人讨论了他们对灾后恢复的迫切需要以及对重建的更长期的需求。
那天真正让我念念不忘的是一位女士,她陪同了我们很长时间,她是当地政府财政部门的官员。我们在擂鼓镇四处考察,讨论灾后重建和其他需求后,她告诉我们她在地震中失去了七岁的女儿(这个悲惨的事实)。当时我自己的女儿也是七岁,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即使遭遇了这样的个人悲剧,她也还在为她的社区努力工作着,她是帮助当地政府推进灾后恢复的人员之一。
问:作为一名国际组织官员,您如何与当地政府或人员协调,以便更好地实施世界银行的项目?世界银行在帮助震后重建方面有哪些国际经验?
答:我和我的团队在这个地区花了很多时间,因为世界银行的基础设施贷款项目是中央和省政府支持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组成部分,我们协助省政府进行灾后重建规划和实施。
世界银行为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型地震灾后恢复项目提供了支持:1999年在图尔基耶,2005年在巴基斯坦,2008年在中国汶川,今年又在图尔基耶,那里又发生了一次大地震。世界银行带来国际原则和标准,确保高质量的重建,确保重建的基础设施能够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
我们还注重确保重建以更具包容性的方式进行。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确保在灾后恢复中考虑到全体民众的需求,特别是要关注低收入者和弱势人群,例如老年人和妇女。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同人群的优先事项可能不同——例如,失去家园的老年人可能希望离卫生所和亲戚朋友近一些,而年轻人有不同的优先事项,他们优先考虑的是离就业的地方近一些,留在可以成家立业的地方,因此要确保以包容的方式考虑所有这些事情。
问:从2009年开始,中国将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为什么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很重要?
答:世界很多地方都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特别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例如,飓风和洪水日益频繁。近年来,我一直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地区工作。例如,马拉维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大约每两年就会遭受洪水和暴雨侵袭,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影响能源生产。防灾备灾确实有助于保持基础设施和服务提供的强劲和可持续运转,确保社区能够在灾后迅速恢复。
问:受灾地区如何更好地确保民众不会返贫?
答:15年来,中国在防灾备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在讨论备灾时把重点放在风险上。我们分析某些地区、某些活动的风险,确保备灾工作与风险水平相匹配,确保当地社区在灾害发生后不会出现返贫。最重要的是需要建立制度来确保政府在灾害发生后能够立即给社区提供支持。
问:您提到志愿者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不是这种精神促使您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
答:志愿者展示出他们的个人贡献如何对陌生人产生真正的影响,我们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看到了这一点。就奥运会而言,我认为志愿者在这类国际赛事中非常重要,我们的作用是在国际观众与运动员、地方政府和奥运会组织者之间搭建桥梁。
我请了两周年假到奥运会做志愿者,作为现场的“向导”,我们帮助观众找到体育场的出入口,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在鸟巢外值班时,我对体育场内的欢声雷动从不感到厌倦,即使我知道并没有中国选手参赛时也是如此。
问:您如何评价中国的绿色发展、其发展方式在过去几十年内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例如,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答: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环境挑战。但是,这次回到中国后,我的确看到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比七八年前有了很大改善。
绿色发展方式可以确保中国能够实现其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特别是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未来的中国至关重要。世界银行正在与中国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开展合作,帮助他们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
例如,我们正在支持几个项目,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知识和基础设施来减少农业的甲烷和碳排放。此外,我们还支持旨在促使工业部门以及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脱碳的计划。世界银行还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与政府开展合作,以实现去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的目标。
我们在中国的工作有助于确保中国的环境更健康,更有益于中国人民,但同时也帮助中国为全球公共物品做出贡献。
问:根据您过去30年的观察,中国最大的发展成就是什么?例如,您30年前来到中国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答: 30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事实上,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来自从香港坐火车到达广州火车站,当时这段旅程需要三四个小时,现在只要45分钟左右。
我记得(广州)火车站前有一个大广场,广场上挤满了人——从农村来到广州打工的农民工——成千上万的人。我来自澳大利亚这个人口稀少的国家,从来没有像那天在广州那样在同一个地方见过这么多人。当然,这也是在邓小平“南巡”后不到两年,当时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
从那时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当然尤其是在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那些农民工和所有其他参与中国工业发展进程的人们,都是这一发展的关键要素。
问:1978年中国的GDP是3679亿元人民币,1993年中国的GDP刚刚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去年中国的GDP超过121万亿元人民币(超过17万亿美元),中国为什么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否像中国的共同富裕目标一样,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借鉴?
答:我在过去30年的个人观察是,总的来说,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我认为我们在很多方面都看到了这一点。由于营养好了,今天的儿童明显比30年前更健康了,个子高了。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我住在山东省,入冬时城市居民都在阳台上储存大白菜——这是他们在寒冬唯一的蔬菜。
而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使在冬天,居民也有更多种类的食物。人们的住房也好多了,为城乡居民提供的服务都得到了改善。与30年前相比,现在中国的城市更加绿色环保,因为重视了让城市更宜居,认识到这对人民生活质量很重要。总而言之,在这30年里,我们目睹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和改善。
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我们赞赏中国在过去几年重视确保未来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中国有很多成功和重要的环境项目,例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项目初期由世界银行支持,后来政府大规模推广。
问: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您如何评价改革开放政策取得的成就?
答:用数字来说话,在这些年里中国的GDP增长了约40倍,人均收入增长了近30倍,约有8亿人脱贫,约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的四分之三,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
我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对改革开放的重视而取得的,改革同时促进了对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也为在经济中合理地分配财政资源创造了激励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稳定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开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国际贸易受到鼓励,并与国内改革同步增长。中国一直对引进新技能和新想法持开放态度,这也有助于在这45年里以可持续的方式促进发展。这也给了我们这样的机构用武之地,因为我们已经和中国政府合作了40多年,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国际思想和经验。
我认为这些方面对中国的改革非常重要,在未来也同样重要,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全球性环境挑战方面。在全世界都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之际,继续这种国际交流很重要。世界银行在中国的项目旨在帮助示范我们所从事的各个专题领域的良好实践,例如减少海洋塑料污染。
世界银行正在深入参与整个东亚地区的海洋减塑议程。我们有一个知识交流平台,为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在这个重要议题上与中国合作,使我们能够帮助其他国家与中国相互对接,促进知识共享。
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仅仅是同中国分享别国的经验,而且很重要的就是同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的经验。我认为,这种交流至关重要,有利于确保全世界都能解决这些更大的问题。展望未来,我真心希望中国与世界各国保持积极和开放的对话,交流中国在气候变化、环境以及其他发展问题上的成就和挑战。
我当然希望世界银行能够继续发挥这种促进作用,不仅继续向中国学习,而且支持中国尝试新的政策和新的改革,努力实现既定目标。
(本文首发于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