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北京: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体现。中国的考古遗址、历史建筑、表达性艺术、文化景观和多民族特点享誉世界。然而,过去30年中国空前快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对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与危害。世界银行多年来致力于协助中国保护文化遗产。今天发布的世行新报告将从世行与中国合作中总结出的一整套最佳实践和经验启示,奉献给中国及世界各国从事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员借鉴。
在过去18年里,世界银行在中国支持了12个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项目,贷款总额约13.23亿美元。世行新报告《保护过去,为未来奠定基础》概要介绍了这些项目采纳的方式方法,梳理归纳了经验教训,明确了未来的方向以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雯翔在报告前言中表示,中国与世行的“合作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而且所处的环境也完全不同。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他指出:“中国和世界银行的合作具有创新性,因为这种合作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标准做法与独特项目特点的结合、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工作重点在于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环境管理和文化旅游业发展联系在一起。”
报告重点突出了三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 把基础设施改善和城市再生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多部门协调参与城市规划和开发控制机制十分重要。市政当局须清楚地了解本市重要的历史、科学和文化遗迹,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吸收工程、规划、环境、文化遗产保护、建筑和经济等多方面专业人士参与,还须限定和控制土地利用,防止在历史遗迹附近进行不当开发,可采取建立缓冲区、建筑物限高、保护重要景观等措施。在基础设施改造中,须制定和落实与历史街区和建筑物相匹配的设计、技术规范和施工指南。在住房改造中,在保护历史街区传统民宅的同时,也应满足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准的愿望。
- 在保护工作中采纳最佳做法,保护文化遗产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开发文化遗产保护工具,使之成为文物局、城市规划和遗产地管理人员的长期资源,这些工具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战略、数字档案以及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更新计划等。为从事保护工作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援助,加强能力建设。动员社区居参与认定文化遗产和决定保护活动的优先顺序,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居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可以激发居民自愿承担起保护的责任。为了使保护活动具有可持续性,市政当局须制定文化遗产地日常运营维护所需要的资金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也可以帮助部分遗产地制定预算外创收战略,开发文化上适宜的收费项目。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对历史性建筑物的适应性再利用,是推动可持续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一项有效战略。经验显示,历史性建筑物承办与周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更容易得到关注和维护。随着国内外旅游人数的迅速增加,要想发展可持续的文化旅游,就需要加强战略规划和遗产地一体化开发,包括开发旅游产品和服务、培训当地社区和建立遗产地监管维护的管理体系。
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同时,报告也强调有必要考虑下一阶段的问题,如果能以建设性的思路研究这些问题,则更有利于中国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前瞻性的问题包括:
如何推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如何利用传统知识促进智能型经济增长和节能;
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融合;
如何把文化遗产保护看作是创意产业的一项资产。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罗兰德说:“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世界银行的思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从项目最初只是为了 “不破坏”,到文化遗产项目的专项投资,再到新一代的项目利用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城的独特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他说:“世界银行协助中国政府在管理城市化进程中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从这一合作中获益颇多。考虑到这些问题以及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性,世界银行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续推进与中国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