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日,华盛顿:在发展中国家,就业是发展的基石,其回报远不仅限于收入。就减少贫困、让城市有效运作、为青年提供机会而言,就业至关重要,世界银行最新报告如是说。
《2013年世界发展报告:就业》强调了私营部门主导的强劲增长在创造就业中所起的作用,概要阐述了最有助于发展的就业岗位如何能够促进良性循环。当人们通过就业摆脱贫穷与困苦,当妇女通过就业增强为子女投资的能力,贫困率会随之可持续下降。当工人掌握了更高的工作技能,当更多生产率较高的就业岗位出现,生产率较低的就业岗位消失,效率会随之不断提高。当人们通过就业获得更多的机会,当社会通过就业变得更多元化,社会会随之蓬勃发展。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墉说:“一个好就业岗位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而大量合适的就业机会能够改变整个社会。各国政府需要把就业放到促进繁荣和战胜贫困战略的核心。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形成政府与私营部门的良好合作关系因为私营部门为社会提供90%的就业岗位。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最佳方式来帮助小企业和农场成长。就业意味着希望,就业意味着和平,就业有可能脆弱国家变得稳定。”
报告着重指出,对发展回报最大的是那些能够增加收入、促进城市有效运作、连接国内经济与全球市场、保护环境、强化人们参与社会决策机会的就业岗位。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说:“就业是应对贫困和脆弱性的最佳保险。政府可以创造有利于提振劳动力需求的营商环境因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球经济危机以及近期的其他事件将就业问题提到了发展对话的中心。经过分析800余项调查和普查,《世界发展报告》的作者们估算出虽然全世界就业人口超过30亿,但近有一半人从事农业、小型家庭企业、或者临时性或季节性工作。这些就业岗位往往意味着微薄的收入和不健全的社会安全网,有时候社会安全网甚至完全缺失,而且。
《世界发展报告》主编马丁·拉马说:“仅青年就业问题而言挑战就是惊人的。全世界有超过6.2亿青年人既不工作也没有求学处于闲散状态。在未来15年全世界必须增加约6亿个就业岗位才能使就业率保持不变。
但在许多以农业和个体经营为主、社会安全网很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失业率也可能很低。在这些国家,大多数贫困人口没日没夜地工作,却还是入不敷出。侵犯基本权利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不仅是就业岗位的数量,就业岗位的质量也同样非常重要。
报告提出一个帮助政府实现这些目标的三步走的方式:
· 首先,必须要建立坚实的基本面,包括宏观经济稳定、有利的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和法治。
· 第二,劳动政策不应成为创造就业的障碍,还应给予最脆弱群体话语权和提供社会保护。
· 第三,政府应根据具体国情甄别哪些就业岗位最有助于发展,进而消除或抵消阻碍私营部门创造此类就业岗位的障碍。
认识地区或国家面临的特殊的就业挑战至关重要。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在就业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在东欧和中亚地区,7个工人中有6个从事有工资收入的工作,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5个工人中有4个是农民或者自我雇佣。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从事无工资收入的工作的妇女人数远远超过男性。同时,在中等收入国家,妇女更有可能成为挣工资的劳动者,但工资水平往往低于男性。
农业社会和城市化国家的政策优先重点是不同的。在前一种情况下,提高小农户的生产率是关键,而在后一种情况下,重要的是改善基础设施、连通性、住房条件和城市规划。人口结构也很重要。撒哈拉以南非洲每年有一千万青年加入劳动大军,而许多中等收入国家却面临人口老龄化,有些国家面临劳动力萎缩。培养工作技能,取消在市场准入和就业方面的特权,是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必要条件。而老龄化社会则需要延长工作年限和提供负担得起的社会保护。
关注不同类型的国家的主要特点,可以有助于更清楚地确定在不同情况下哪些种类的就业岗位对发展贡献最大。这种关注使我们可以对生活水平、生产率和社会凝聚力之间潜在的权衡取舍进行分析,为甄别创造就业的障碍和最终为政策制定者确定优先重点提供线索,帮助他们甄别对创造就业妨碍最大的制约因素,确定如何克服这些制约因素。
政策制定者应通过回答以下这些问题来应对这些挑战:国家应当围绕经济增长来制定发展战略,还是应当把关注点放在就业上?创业精神是可以培养的(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微型企业),还是天生的?增加教育培训投资是就业的先决条件,还是可以通过在职培训来提高技能?在危机和结构调整中,是否不仅应当保护工人,也应当保护就业岗位?
人员迁移和就业岗位转移将国家层面的就业议程联系起来。因此,一个国家的就业政策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溢出效应,包括正面与负面效应。报告探讨了双边移民协定等国际协作机制能否加强正面效应,缓解负面效应。
拉马说:“要将就业放到战略核心,我们还需要有可靠的微观层面的国家数据,覆盖不仅仅是城市或正规部门的就业情况。”
世界银行集团通过两个主要渠道——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支持发展中国家促进就业增长,同时也通过国际金融公司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推进同一目标,援助形式包括政策咨询、针对私营部门发展的支持,加上贷款和项目规划,旨在推进城市化、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发展(包括社会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