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Navigation
讲话与实录 2018年11月1日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墉在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的发言

I.  引言

早上好,我很荣幸出席这一重要庆典。

今年12月是邓小平以他的著名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

这一讲话启动了40年改革进程,使中国达到了今天的地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低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行列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在过去40年里,8亿多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从1978年的1.5%提升到今天的15%。日均收入从1978年的300美元增加了25倍,2017年达到7300美元。

中国距离消除极端贫困已经不远,40周年是思考中国改革开放和记录减贫历程的好时机:

  •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记录。
  • 第二,我们需要理解中国过去的改革,因为对未来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国看成是一个发展典范,因此理解中国的改革对于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日益重要。

在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上,中国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标志着一个与中国过去愿望的不同之处。他说,中国模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那么,中国是怎样取得如此巨大的减贫成就的呢?有两个突出的要素:

  • 第一,中国的改革开放规划,这是实现快速增长使人民得以摆脱贫困的基
  • 第二,有针对性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瞄准减贫并贯穿整个改革时期。

II.     改革开放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减贫成就可以归功于改革释放出的强劲经济增长,采纳了主流经济学家推荐的药方:

  • 开放贸易、外国投资和经济管理新理念。
  • 逐渐放开价格,实行所有制多元化,允许私营部门发展壮大。
  • 强化财产权和兼顾投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

然而,这样的说法掩盖了中国经验的重要启示。对国家经济体制的渐进式、实验性、分散化的改革,尤其是在初期阶段,与东欧和前苏联的“休克疗法”式改革截然不同,“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

中国的改革思路也是务实性的,为国家自身特有制度的出现提供空间。一个例子就是“双轨制”,允许农户和企业“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自己的”。这种思路既避免了计划经济崩溃,又允许市场经济崛起。

III.  中国的减贫战略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巩固,“开发式扶贫”成为中国增长政策的旗帜。我们可以从中国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上汲取一些重要经验。

首先,从一开始,扶贫就得到政府最高层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始于邓小平。习主席近年来将消除绝对贫困作为三大攻坚战,就体现了这种领导力。这种强有力的领导力为各级政府在所辖地区或职责范围内开展扶贫定下了基调。

第二,中国建立了扶贫的专门机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地方贫困地区开发办公室始终是减贫的关键倡导者。他们设计扶贫政策,并因地制宜地实施这些政策。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从1990年代初以来一直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从我们的第一个贫困评估开始,我们在很多扶贫项目上合作,我们为西南扶贫和黄土高原治理等项目提供资金。

第三,大部分贫困人口过去和现在仍居住在贫困地区,所以农业发展是最有效的扶贫方式。在1981年至2017年期间,GDP每增长1%,贫困发生率就降低0.97%。

第四,中国刻意瞄准最贫困和最脆弱的人群。中国的扶贫规划开始时规模较小,如“三西“扶贫,但是,随着1990年代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0年代的建设和谐社会和2012年以来扶助剩余极端贫困人口提高生产力和增收的最后一公里规划,使扶贫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资源。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细化了贫困瞄准政策:从一开始的全国范围推进,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广泛的区域性政策,以及先选择贫困县、再到贫困村、最后到贫困户。在过去5年里,以7000万贫困户的数据库为基础的“精准扶贫“指导政府在最后一公里瞄准剩余贫困人口的工作。

第五,不平等上升是政策制定者和广大公众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底层40%人口的收入增长超过平均水平。在2012年之前的10年,底层40%人口的消费增长达到年均8.1%,略高于7.9%的全国平均水平。

最后,中国重视人力资本建设。1979年采用拼音作为语言教学大大提高了识字率,在改革期间逐渐扩大义务教育改善了劳动力素质。

2000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大为中国目前作为创新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到2000年代,医疗保险快速扩大,目前已基本覆盖所有公民,2009年以来的医疗卫生服务改革改善了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

我们最近发布了首个“人力资本指数“,用于衡量各国在人民健康和教育方面的投资。中国排名第46,高于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逼近经合组织国家达到的水平。

IV.   世界银行与中国的伙伴关系

世界银行集团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始终是中国坚定的合作伙伴。邓小平为这一伙伴关系定下了基调。他在1980年会见时任世界银行行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时说:“中国下定决心要实现现代化和发展经济。有了世界银行的帮助,中国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没有世界银行的帮助,中国也能做到,但可能要慢一点。”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1981)、《长期展望与选择》(1984)、《2020年的中国》(1997)和《2030年的中国》(2014)等报告影响了中国国内围绕改革方向的辩论,不仅是因为世界银行员工和中国的合作团队一起撰写了这些报告。

我们还提供了三份《贫困评估》,分析了中国贫困性质的变化,提出了最适合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和规划建议。

“西南扶贫项目”、“黄土高原项目”、“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和“广西扶贫结果导向性规划”等项目引进了新理念和新技术,中国在全国推广使用:跨部门综合扶贫、环境恢复与减贫、社区参与以及扶贫规划的预算管理等。

V.   未来展望

中国现在是一个中等偏高收入国家,不久会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然而,中国的收入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虽然两位数增长的日子已成过去,但中国仍然需要强劲的增长来实现双百目标。

对于中国来说,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增大了,现在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几近枯竭,人口结构不再提供红利。中国的增长将需要更多地依靠生产力提升和创新。

这一新方向将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改革必须继续加强有利于中国混合型经济运行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开放不仅会为中国提供所需要的市场,还有技术、管理人才和进一步追赶更先进的国家的思想理念。

中国有望到这个10年末消除极端贫困,但是,随着中国日益富裕,贫困的概念将会改变。世界银行采纳全球贫困委员会的建议,现在采用两个新增标准来衡量中国的贫困率:

  • 每天生活费3.2美元,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典型的贫困率。中国有7%的人口、即9600万人处于这个标准之下。
  • 每天生活费5.5美元,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典型的贫困率。中国有27.2%的人口、即3.73亿人生活在这一贫困标准之下。

随着中国不断变化,与世界银行集团的伙伴关系也在变化。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使其对全球增长的贡献日益重要。中国在气候变化等关键问题上发挥出领导作用,成为国际舞台上代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声音。

中国通过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开发协会事务以及建立新的开发银行的倡议,在发展融资中发挥了领导力。中国是通过南南交流和分享中国发展经验、利用知识促进发展的关键推动者。

其他国家将中国看成是知识和经验的来源,世界银行将继续支持中国在国际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继续在最重要的国际问题上合作,学习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

在中国的的帮助下,我们将与我们所有的客户国分享这一知识,运用过去40年的经验帮助其他国家增进繁荣。在过去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着眼未来,我们共同努力给每个人一个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最终从地球上彻底消除贫困。

Api
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