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
过去十年来,为部分应对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金融或政治危机的几个国家面临的制度挑战,CDD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采用的一种主要运作方式,因其能够赋予地方社区团体决策权并把资源交由社区团体直接管理。截至目前,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成员国中,已有105个采用CDD方式实施了项目——这体现出适应千差万别的当地情况、加强地方机构、增强社区对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和支持力度的必要性日益增大。尽管CDD方式的潜力和优势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该方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制约,需要在CDD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加以应对。
- 随着CDD项目规模扩大,需要全新模式来支持实施工作。第一代CDD项目规模往往较小,而且由政府部门之外的其它机构实施;如今,第二代和第三代项目规模则扩大到地区或国家范围。由于此类项目灵活地切合了日益增加的地方需求,因此需要各种专业技能来支持其实施工作。针对这些项目的支持性贷款工具也超出了投资贷款范畴,拓展至可调整规划贷款(斯里兰卡、马拉维、贝宁)、发展政策贷款(越南)以及近来采用的基于产出的贷款(摩洛哥)。此外,世行向此类项目提供的贷款和援助仅占政府对这些项目预算资金的一小部分。世行贷款和援助的作用正转向实施支持——该支持更偏重于以加强地方总体治理体系为重点的技术援助,因此需要以加强制度为重点的全新实施模式。
- 通过CDD项目撬动行业项目及使CDD项目与地方分权化改革相契合正变得更为必要,但依然具有挑战性。随着CDD项目规模扩大,其与行业项目和地方分权化改革相契合的必要性也在增强。如实施得好,CDD项目可以成为促进地方发展的有效平台,也有助于提升行业项目的针对性、成本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对这些项目的问责度。CDD模式有助于把透明度、问责和参与方面的原则嵌入整个地方治理体系,但要做到这一点,可能需要营造良好环境和实行政策性改革尤其是财权下放改革。
- 监测、评价和学习系统需进一步完善。与其它行业项目一样,CDD项目也需要有完善的监测评价系统来为因地制宜的管理和持续学习提供相关信息,在项目规模扩大情况下尤为如此。CDD项目实施工作分散,多项活动和业务同时展开,这可能会给建立收集项目基本信息所需的可靠管理信息系统带来困难。需要对收集到的基本信息及时加以分析,以便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此外,尽管目前对CDD项目的影响评价要多于十年前,但数量依然很小,因此今后要更重视增加战略性影响评价的数量,以建立内容更丰富的资料库。
解决办法
过去十年来,世行日益重视向CDD项目提供贷款,目的是让社区主导其发展。CDD模式被用于支持满足社区自行确定的当地发展和服务提供需求,包括供水和污水设施改造、学校和医疗设施建设、母婴营养加强、村道修建以及对生计和微型企业的援助。小型、单独的CDD项目在范围上逐步扩大(一般扩大到全国),如今已成为政府权力下放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员国要求世行提供贷款,为采用CDD模式实施城市升级改造项目给予支持,进而建成更具社会包容性的城市。例如,巴西累西腓市城市发展与社会包容项目支持对该市Capibaribe河流域的贫民窟开展升级改造,并依托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促进该地区的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现已证明,采用CDD模式也可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社区通常是自然灾害的最先应对者,其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一直是很多世行贷款灾害管理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2010年巴基斯坦粮食危机爆发后,世行通过第二巴基斯坦扶贫基金项目对危机给予了迅速回应,并加强了灾害应对领域合作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世行对洪灾灾后恢复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包括提供了1.25亿美元援助,向140万受灾家庭发放了现金救助款。
正如《2011年世界发展报告:冲突、安全与发展》所阐述的那样,CDD模式日渐成为了面临能力和合法性薄弱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后冲突和脆弱国家首选的一种模式。CDD模式已被阿富汗、安哥拉、布隆迪、尼泊尔、苏丹和东帝汶等不少国家广泛应用于推动经济重建、支持地方联盟构建、加强地方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联系以及增强社会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