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的改革重点是增加投资和建立机构能力。本世纪头十年,重点范围有所扩大,包含了社区和国家层面的透明度建设、收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在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支持下取得的部分具体成果如下:
坦桑尼亚:1994至2000年,国际开发协会在采矿业立法、法规制定、财政制度、环境政策和执行、国有企业资产剥离、机构能力加强等方面向坦桑尼亚采矿业提供了技术援助。2001至2008年间,对该国采矿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了2.5亿美元,而1990年至1999年间的这一数字不到1000万美元。尽管财政制度的制定初衷是吸引对采矿业这一不断下滑、高风险的行业进行投资,但该行业税收仅占2007年财政收入总额的4%,一些矿区社区对其从采矿活动获得的好处并不满意。2009年以来,国际开发协会持续支持坦桑尼亚政府加强采矿业管理能力,以改善该行业的社会经济影响。2010年,坦桑尼亚政府通过了新版采矿业法,把矿区使用费率提高到3-4%,允许政府参与今后所有采矿项目。
阿根廷:1995年,阿根廷采矿业投资总额为5600万美元;到2008年,也就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对阿根廷采矿行业改革提供支持后的第13年,这是数字达到了24亿美元。矿产出口额增长了275%,达到了41亿美元。鉴于采矿权归阿根廷省级所有,因此世行也与相关省政府开展了合作。每个省份实施的项目与联邦政府项目类似,二者均注重:(1)修订并建立现代采矿业法规框架;(2)开展机构能力建设;(3)建立并统一现代地籍和登记制度;(4)建立有效的环境和法规框架;(5)就采矿业投资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开展培训和机构加强活动。
马达加斯加:1998年以来,国际开发协会借助一系列技术援助项目支持马达加斯加开展了采矿行业改革。改革的主要宗旨在于吸引投资,改善该行业环境绩效,确保该行业取得广泛效益。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采矿活动的增加,包括实施了针对钛铁、镍、钴等矿产的大型采矿项目。鉴于马达加斯加贫困面广,政府实施了一项战略,其重点是加强地方治理、下放财政收入权、向社区协会和市级政府提供技术援助以把矿产资源管理纳入当地发展规划。2005-2006年,针对两个矿区签署总额为55亿美元的两项投资协议。这两个矿区建设期间,为当地创造了约1.2万个就业岗位。钛铁矿于2009年投入生产,镍钴矿于2012年11月投入生产。根据采矿公司报告,到2013-2014年,镍钴矿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红土镍矿。矿区林业委员会已组建完毕,其职能是协助开展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规划。两家采矿公司均向矿工提供了大量短期培训和一些长期培训,这将有助于在矿区关闭后向当地社区居民提供收入来源。两家公司均主动鼓励当地中小企业利用矿区建设和矿产开发期间出现的商业机会。世行部分资助(3200万美元,2006年)的一个综合性港口在钛铁矿附近建成,镍钴矿港口则经过了大规模升级改造。两个矿均向当地提供了电力。钛铁矿建设项目的另一个目标是与采矿公司合作,成立一个基金会,在矿区关闭后向当地社区居民提供收入来源。
蒙古:蒙古自然资源丰富,主要为黄金、铜、煤炭、铀、石油等资源。国际开发协会支持的行业改革(1997年开始实行)推动蒙古通过了现代矿业法。该法鼓励加大矿产勘探开采力度。过去几年来,采矿业成为了蒙古2000-20008年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的一大推动力。2010年,蒙古矿产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2.67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3亿美元。2000年,采矿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为8.5%;201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25%。尽管该行业成就显著,但行业透明度和公开性成为了决策者和民众关注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06年通过的矿业法要求采掘业企业公布其向政府缴纳的款项。蒙古政府在国际开发协会支持下于2007年启动实施了其《采掘业透明度动议》,现已成为完全达到动议要求的国家。目前,国际开发协会对蒙古采矿业支持的重点是把采矿业创造的财政收入用于促进受采掘业活动影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开发协会也在支持加强蒙古采矿业的机构能力,特别是对矿区活动的监管能力;加强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有效管理能力。此外,国际开发协会还在支持建设自然资源开发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
乌干达:2004年至2011年间,世行联合亚洲开发银行和北欧发展基金,投入了约3200万美元资金,旨在加强乌干达政府依托私营投资及改善部分人工采矿区及小型矿区条件推动矿业健康发展的能力。同期,对矿产勘探活动的年均投资从2004年的500万美元大幅增加到4700万美元,这一时期的累计投资达3.29亿美元。同期,水泥、黄金和钴出口额(占矿产出口总额95%)也从2004年的2200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5-3.5亿美元峰值,之后因商品价格下跌于2010年底将至1.2亿美元。 该项目实施期内,政府财政收入总额增长了一倍以上,部分原因在于矿产产量增加和价格上涨,另一个原因是政府能力提升。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采矿业收入透明度也得以提升,具体表现为该收入得以定期公布。该项目对人工采矿工人的收入和工作效率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矿工收入从每天4.81美元增加到5-7.5美元(其中前者为贵重金属采矿工人收入,后者为工业矿产采矿工人收入),增幅达60%。到本项目结束前,乌干达政府共收到并批准了590份人工采矿工人健康和安全计划,而2003年这一数字为零。
上述国际开发协会贷款项目取得的部分主要成果如下:
- 马达加斯加:2005-2006年,针对两个矿区签署总额为55亿美元的两项投资协议;这两个矿区建设期间,为当地创造了约1.2万个就业岗位;地方社区高度参与了规划和收益共享。
- 坦桑尼亚:2001至2008年间,对该国采矿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了2.5亿美元,而1990年至1999年间的这一数字不到1000万美元;2010年,坦桑尼亚政府通过了新版采矿业法,把矿区使用费率提高到3-4%。
- 蒙古:2010年,蒙古矿产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2.67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3亿美元;采矿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从2000的8.5%提高到2010年的25%;蒙古《采掘业透明度动议》于2007年启动实施。